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行业新闻

医疗行NG体育业动态范文

  NG体育(一)健全完善药品和高值耗材供应保障体系。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部分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全面启动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规范化建设和互联互通。规范和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着手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推动基本药物小品种定点生产试点,保障重点小品种药、低价药供应。

  (二)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涉税案件的查处。建立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涉税违法问题,巩固医药卫生行业发票使用情况专项整治成果。

  (三)开展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行业信用建设。开展行业信用评价、信用建设和信用培训工作。完善医药购销不良信息记录采集平台,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和公示。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以核实票据资金流向与药品物流流向一致性为抓手整治“挂靠走票”行为,开展药品经营企业监督检查。

  (四)全面落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细化完善便民利民措施,优化门(急)诊流程,全面推行预约诊疗,实行同级、上级医院同类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研究开展信息惠民工程居民健康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并完善院前医疗急救、对口支援、远程医疗、医疗质量和安全等相关政策。应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方法,开展医疗质量、收费和成本监测,推动医疗机构控费工作。

  (五)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继续推广“阳光医药”电子监察试点工作。

  (六)继续狠抓“九不准”相关制度落实。广泛宣传卫生系统先进典型,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健全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制度。

  (七)继续指导地方各级财政加大政府卫生计生投入。加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进一步完善医保基金监管制度,建立动态监控机制,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和平稳运行。

  (八)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坚持放管结合,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做好药品价格的监测和信息工作。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落实《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清理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做好医药价格和收费监督检查工作。

  (九)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付费方式改革,促进医疗机构规范提供医疗服务。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管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大对欺诈骗取医保基金行为的打击力度。

  (十)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重点对医药价格、“九不准”、虚假违法医药广告、制售假药、医疗器械等开展检查。针对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检查。

  国有大型医院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现状是由于资源不合理的分配等体制因素所致,一旦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他类型医院迎头赶上并取而代之的严重形势极有可能发生。

  2002年卫生部领导就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有的医疗机构不是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缺乏人文精神,一些医院拥有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但在医疗过程中很少考虑到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与此相对应,国外医院纷纷抢占中国医疗市场,带来的是新的人文理念、管理理念,它们竞争中国医疗市场,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和观念将受到严峻挑战,北京的几家“洋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和国有医院相比并不占优势,而且医疗费昂贵,但就诊的国人却越来越多,患者的答案是在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就诊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治愈躯体疾病,而且还要使精神变得愉悦,洋医院的人性化服务显然成了首选,就是因为这种被关怀被尊重的感觉。而这也恰恰是国有许多医院最欠缺的地方。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治愈疾病,更要求医院提供人性化的治疗和服务,患者偏好的改变势必影响医院的经营管理。国有医院想要谋求发展,想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不败,必须对医院的管理进行反思,探求医院生态,了解患者需求,走出创新之路。

  企业生态是指企业生存的环境。企业作为社会中的有机生命体生存于企业生态环境中,只有能适应生态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企业生态环境决定了企业所能具有的形态,但是企业和自然生物不同,它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适应环境,并在竞争发展中对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改造作用。企业社会生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科技、教育、行业等因素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动态发展的系统。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的一般研究主要是企业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

  随着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广、深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医院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也在积极引进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但医院面对的是一个存在市场失灵的特殊的医疗服务环境,他经营的是人的生命与健康。医院经营得好与坏,不但影响医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直接影响百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医院生态和医院经营管理,也就有了其特殊的社会意义。所以,医院同其他组织一样是个有机体,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同样有赖于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因而,研究医院经营管理,必须首先研究医院生态。

  医院生态的构成与企业生态类似,主要由政策法规生态、技术生态、卫生生态、医患关系生态、行业生态构成,特别是后两者是医院所特有的生态环境,是备受关注、对医院管理至关重要的。

  2.1 医患关系生态生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体验到的事情。如果选择医生治疗,即构成了由医院、医生与患者组成的医患关系。就医行为应该说是极具个人色彩的,但却更多地体现了集体的安排。这种集体安排除了我们所公认的对医生职业的评价外,还体现在为抵抗疾病风险而设计出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无疑对医患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医疗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医患关系的主导由医院转向患者,参保职工自我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疗方式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加大,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提高;医保费用分开核算使患者对医疗费用更为敏感;医院对患者由被动等待转向主动采取措施吸引,患者争夺战愈演愈烈;医保经办机构参与费用核算和审核使医患双方的过度治疗行为减少。然而,现实中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并未对就医模式产生明显的影响。以三级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仍是人们就医的首选。在选择医院或医生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仍是医疗技术水平。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混乱更是加剧了患者从社区、小医院向大医院的流动。由于患者数量的大增和医生的短缺,医生似乎仍可以选择患者而进行治疗。

  由于患者与医院存在着风险不对称性,患者在医患关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患者对医疗效果给予极高期望而效果却不能立即实现,以及医院在医疗服务、收费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患者对医院有种强烈的不信任感,医患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的亲疏、好坏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医院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江西某医院发生患者家属因不满医疗服务而杀死、杀伤护士的悲剧,使如何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成为医疗界和社会议论的热点。

  2.2 行业生态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中国年人均医疗消费只有31美元,而美国为4090美元,是中国的130倍。在美国,医疗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还不到4%。我国的医疗消费仍处于极低水平。

  随着医改的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医疗的社会需求空间巨大。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认为目前中国医疗市场可能出现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相类似的爆发式增长。据业内人士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医疗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4.5%提升至8%~10%,相应的医疗保健市场将被放大数倍。

  同时,中国入世和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的放开,也给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如上海仁爱医院、北京爱康医院、郑州华山医院等外资或合资医院的进入,更是加剧了医疗行业的竞争。2003年末,全国登记注册的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28.3万个,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3.5 万个,营利性医疗机构14.6万个。按经济类型分:国有8.5万个,私营13.6万个,台港澳合资合作15个,中外合资合作45个。各类医疗机构中医院占10.7万个,其中综合医院1.2万个,中医医院2518个,专科医院2271个。2003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20.96亿次;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占97.0%,营利性医疗机构为2.7%。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中医院占57.9%。此外,医保改革后,虽然医保定点医院大多为非营利性公有医院,非营利性公有医院仍是医疗市场的主导,但患者选定点医院,带给定点医院的是竞争;患者选医生,带给医护人员的是竞争;患者选择在医院或药店购药,带给医院和药店的还是竞争。医疗行业已呈公有与非公有医疗机构、内资与外资医疗机构、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医疗机构、西医与中医医疗机构、医保定点与非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综合与专科医疗机构、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与药店激烈竞争之势。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已成为所有医疗机构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多伦多的休迪斯医院是世界上一流的医院。它的著名并不在于医疗条件和技术的先进,而在于人性化的、周到的服务。在一般医院,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是一种服从依赖的关系,但是在休迪斯医院却截然不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患者和内部员工满意。休迪斯医院的外科医生都是精心挑选的,以确保他们掌握技术,同时具备一年进行600次同样手术的耐心。医生们与患者的接触时间很长。同样,护士和看护人员也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他们不仅要有技术,而且要具备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因为患者需要的后勤服务很少,所以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咨询而不是服侍患者。结果他们的工作成为医院中最愉快且最令人满意的工作。这种令人吃惊的服务体系、过程设计以及人力资源哲学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来源于在患者满意服务体系方面所进行的专门的服务流程与服务体系设计。事实上,休迪斯医院的服务体系及过程设计一部分来源于其创建者的战略眼光,一部分来源于常识性的反复试验――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经营哲学对医疗机构来说是全新的。

  另一个案例也发人深省,北京市一家民营医院在4个月前想到了一个竞争患者的好办法――看病返券。患者在医院每消费100元,就能得到5元的代金券,下次来就医时可以当现金使用。4个月后,他们发行了10万元代金券。尽管这家医院这次争夺患者的尝试是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并没有挫败他们竞争患者的决定。医院现在正积极向患者推荐类似于健康会员卡之类的卡片,持卡者看病可以优惠。北京博爱医院也是一家民营医院,该院全新的就医形式被媒体称为酒店式服务。有报道说,医院挂号处、收费处全都变成了敞开式,患者和工作人员的交流再也不需弯着腰、探着头挤在一个小小的窗口里。宽敞明亮的大厅摆放着舒适的大沙发,咨询处改为连心台,医院常见的白色被绿色和蓝色代替。而这正是老百姓到公立大医院看病时所得不到的。

  这对国有医院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必须正视这个挑战,参与到这个国际性的竞争中来。如果不改变自己,就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医院建设,或者说服务行业的建设管理,引入人文关怀理念,是与国际接轨的紧迫课题。医院的服务理念是从医院文化高度规范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形成一种发自内心,形于外表的自然过程,是医院文化的直接体现。人性化服务首先要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国内医院应该认识到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医院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

  4.1 人性化服务是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必然选择医院服务的日趋人性化,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更是时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就医环境的要求已极大地提高,整洁优美的医院环境是医院实力的象征,是医院形象的重要标志。如许多医院新建或装修了医务大楼,建立医疗知识介绍为一体的电子查询触摸系统。人性化的服务还需突出“合理”二字: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才能赢得老百姓对医院的信任。如公开招标以降低药费;增强收费透明度,实行门诊用药清单、住院一日消费清单和出院结算清单,使患者对医疗费用一目了然,对医院收费有异议的找后账现象极大地减少。另外,在服务中还应当规范服务言行,提高全员医德素质。包括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的关怀,减小患者对疾病恐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在治病的同时保护好患者的健康心理等。

  4.2 把握患者就医文化过去,医院以单纯治疗躯体疾病为主,而很少考虑患者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需求。现在,随着健康观念和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则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即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把患者看成一个“社会人”,不仅为其提供治疗疾病的服务,还要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的服务,全面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

  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把握中国文化的核心,发挥其巨大作用,对医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认为中国文化核心只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是错误的,同样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年轻一代人已完全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同样也是错误的。文化的产生并不是由伟大的思想家的创见倡导的,而是植根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经济活动。特定的经济活动产生特定的文化特征,而这种文化的特征维护着这种经济活动体系的正常运行。文化是上层建筑NG体育,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儒家、法家、道家文化同样都是植根于数千年中国的“小家庭耕农经济”的基础上的,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儒家、法家、道家,都是“小家庭耕农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小家庭耕农的文化才是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它是对中国文化最准确的体现,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直接指导人们日常行为,渗透于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活动之中,成为人们活动的目标定向和判断事物的取舍标准。以小家庭耕农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的作用下产生了中国人的传统的就医文化。

  4.2.1 务实小耕农的生产活动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济地位的脆弱,多数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封建生产关系将人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等生存的压力使他们无暇,也不愿再关心自己土地以外的世界和事情,这样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活动特征决定他们关心的只限于眼前利益,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务实精神和中国人的实用理性主义思维。农民的眼界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农民所要面对的一切都是他自觉领悟的,把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中国哲学中的概念大多是通过直觉得来的,而不是假设来的就源于此。上述特点使农民根本不会去管医生治疗的根据、机制,而是迫切希望治疗好疾病,这样的就医心理导致东方医学研究和实践在于救人,尽快治疗好疾病,减轻痛苦是目标,不管方式方法如何,只要治好疾病,挽救生命就完成了任务。

  4.2.2 相信经验、权威古代家长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生产活动全靠他的经验,在生产脆弱、经不起天灾人祸打击的年代,经验成为一个家庭维持生存的可靠依据。尤其是年长者的经验,面对灾害时能够发挥重大作用。相信经验的心理加上临床经验在医学中的重要性,经验在中医的辨证施治中的作用,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丰富,治愈率高等因素,使中国患者更容易相信经验、权威。看必看专家,访必访名医,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不相信年轻医生。

  4.2.3 相信知名度和口碑知名度和口碑都是医疗水平的保证,中国人相信有较高知名度的医院,不信赖一般的医院。患者就医,往往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和传媒信息来选择就医场所,选择那些拥有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而且拥有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医院。一个享有知名度的医院,以其特长、优势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就能像磁石一样紧紧把患者吸住,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医院形象,不仅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医院主动适应卫生改革,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丁涵章也认为知名度是医院文化素质的首要因素,应将知名度放在信誉度之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为中国的制度基础决定了现代人无法完全消除传统文化的影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变化对个人的影响深刻剧烈,竞争的超强激烈,个人的奋斗受到社会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青年人所能把握的机会有限,经济来源的不稳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更强化了对原有价值观的作用,小耕农家庭价值观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消除。准确地认识患者的需求并非易事,即使是患同一种疾病且病情相似的患者之间的需求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重视需求调查,要善于捕捉患者的需求信息,从而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患者需求的医疗服务项目。

  [1] 张 毅中国文化生态对医院管理与发展的影响.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期

  [2] 张 毅信息社会企业生态与中国企业管理.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6期

  医患关系是因健康需求而在诊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对相辅相成的特定关系,是医疗服务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体是医患双方,现逐渐扩大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团体与求医相关社会群体的双方。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它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依赖、亲密合作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医患关系却因多种原因变得相互对立,剑拔弩张。据中国卫生法学会统计从1997年开始,医疗纠纷以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这正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据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处对全国7所医院528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与紧张的占29.22%,比较和谐与和谐的占24.23%。数据中可窥一斑,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比例高于认为和谐的比例,医患关系紧张趋势正在加重。党的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诊疗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医疗技术显著提高,但同时,医院存在不合理收费、不合理用药、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冷漠等行为在个别医务人员身上还能看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医患矛盾产生、甚至是激化而出现一系列的不和谐现象。总体而言,医患关系正趋紧张状态。

  医患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表面上看,医患关系紧张是发生在医与患之间的,但其背后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1.制度原因是根本。“看病难,看病贵”,制度成根源。由于当前的医保制度,患者看病绝大部分报销比例较少NG体育,自付比例较高,患者把就医行为理解为消费行为,导致认识上的错误。现行的政策对于大型的综合医院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医疗体制的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的补偿机制尚未理顺,补偿严重不足;同时大部分的医院包括基层的医疗机构都需要院方自己解决职工工资、福利等成本,以致“以药养医”和医疗服务的价格服务偏高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加深了社会舆论以及老百姓对医疗行业的不满和误解。同时,医疗服务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现象并存。

  2.院方责任意识渐淡薄。医方出于生存,同时也在利益的驱动下,将医患关系物化,“开大处方”,甚至“收红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责任意识淡薄。同时针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医院未采取有利措施,对医生也疏于管理,对医护人员的医术、伦理教育欠缺。同时医院缺乏人性化施医的理念。资源出现短缺,优秀人才比例少NG体育,全科医生缺乏,医学法学复合型人才稀有,以及医疗设备的稀缺等医疗资源也成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瓶颈。

  3.医务工作者忽视了人文关怀。作为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能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能谨记人文主义的精神,在利益的驱动下,个别医务工作者甚至触犯法律;个别医务人员工作态度冷漠,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不能做到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更加深了医患双方的误解和鸿沟;现行医疗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几乎没有沟通,医生为躲避责任,保护自己,采取“小病大检查”,开不必要的检查单,加深患者对医生的失望;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医生凭借自身在医学知识技能的优势,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此外,由于医患双方的立场不同,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沟通,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现有的服务模式也无法得到正常沟通。

  4.患方医学常识需加强。患者方面由于在医患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一直倍受同情,在提到医患矛盾时,大家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医方。所以现实中,由于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对医学的局限性不了解等将医生神化、医术神化,认为医术万能与现实产生落差,因此,产生失望等消极情绪。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的调查统计,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占93.8%,希望少付医疗费用的占51.5%,无理取闹的占49.5%,对治疗不满意的占37.6%。另外,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维权意识增强,更加重了医疗纠纷发生的频率。此外,现有的关于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仍有漏洞,立法不健全;社会民生问题多,高房价、难就业、收入不公平等现象,加深了矛盾激发的可能;社会新闻媒体为博取眼球,追求效益,故意挑事端,进行不实报道,以点概面,对医患紧张关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普遍存在不理解现象等原因也成为了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中国将严肃查处医疗卫生领域乱收费,、以医谋私、收受红包、开单提成和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行业纪律。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一直是一个热议话题,如何建立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政府、医院、医生、患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因此,缓解的途径也有多方面的。从生态文明视角来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主要有三点。

  1.政府应加快相关制度建设。政府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要求,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的战略任务与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政府对医院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保证医保制度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扩大社保基金筹资渠道,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增强了公共医院的竞争力和运行资本。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社会办医。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有的放矢的办法缓解医患矛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看病难问题。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迎难而上,扭转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上不适用公益性目标的现状,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积极推动医疗信息生态建设。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患者个人的就诊信息也能全面反映出来,有利于更准确、全面的诊断,也免去了患者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缓解了医患矛盾,增进了医患互信,政府应该负起责任,尽快调动各相关机构、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信息生态建设。政府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找到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狠下决心,共建和谐医患关系。要畅通群众请求渠道,广开言路;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法医风;设立投诉中心,医学法律咨询中心,让患者有地方可说话;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可效仿电信公司进行打分制,督促医方的责任的担负;改变原有的评价模式,将生态环境建设、文明环境建设纳入到考核模式,调整医院的办医目标。政府要加大生态文明道理的宣传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宣传,积极通过舆论化解医患矛盾,鼓励换位思考;引导媒体宣传医患之间美好的情感,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提高其职业荣耀感。

  2.医院要转变观念,树立文明意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求医院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推进文明医院建设。医院要将自身定位为公益性质,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和业绩考核,更加注重对医法医风医术口碑的考核,加强医法医风建设和医学伦理教育,尊重生命。医院是社会为民办实事的平台,是群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的地方之一,不能成为追名逐利的场所,医院要真正确立自身公益性质和地位,从机制上消除或逐步消除医患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真正保证“病有所医”。同时合理利用一切资源,节约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避免加重患者的负担,改变“开大处方”的现象;在医疗垃圾的处理上要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对自然的消极影响,从而保护生态环境;院方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舒心。另外,政府想要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等医疗卫生部门的配合,所以,这些机构需要梳理大局意识和生态文明的观念,主动、积极的将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推进中国卫生行业的信息互通和信息化,带动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和现代化。

  3.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都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认知水平。医患关系说到底最直接的关系就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都是可以调和的,不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患者,都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更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升认知水平,梳理生态文明的观念。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相信做到这些,和谐的医患关系指日可待。第一,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要积极奉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使命,尊重患者,遏制商业化倾向,避免功利主义,注重细节服务,真心对待患者;加强医学伦理修养,遵守行善原则、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医疗公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治疗最优化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尊重生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医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医疗水平,真正为患者减轻痛苦;改变原来生硬、冷漠的服务态度,与患者加强沟通,缓解医患矛盾。第二,对于患者来说,要尊重医生,信任医生,相信科学,同时也要理性对待医疗结果,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学会处理不良情绪,理解医生及医学,遵守生态文明的精神实质。另外,谈到“看病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的社区医院、诊所无人问津,一些感冒发热等常见问题也都往大医院跑,这也需要患方重新理性认识,科学就医。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一)成立机构,明确责任。我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单位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全面负责“三好一满意”培训活动的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制定了开展“三好一满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全员培训。根据活动要求各卫生医疗单位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段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同时要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其次通过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使全体医务工作者努力做到“医德好”;在活动过程中要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二)广泛动员,狠抓落实。我局要求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从学习、领会和贯彻有关开展“三好一满意”文件精神上下功夫,全面、深入、准确地领会“三好一满意”的指导思想、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步骤,实现快速、高效、系统地推进“三好一满意”工作的开展。

  一是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宗旨,维护群众利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满意、患者满意作为评价医疗卫生工作的首要标准,形成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多解难事的良好风气。坚决纠正群众观念淡薄、漠视群众利益、服务态度生硬等问题,努力树立群众观念,促进医患关系。

  二是服务意识和方便群众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和文明用语,精简和规范就医环节,保障便民服务设施齐全,方便群众就医。有效解决预约诊疗、健康教育、用药咨询、诊后随访不到位的问题,坚决纠正“生、冷、硬、顶、推”现象。

  三是质量意识和确保安全问题。进一步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纠纷隐患排查整改和应急保障体系。严格依法执业,认真落实各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加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强化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坚决纠正忽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错误思想,有效解决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突出问题,解决杜绝因责任心问题导致医疗事故发生。

  四是廉洁意识和行业形象问题。做到了明是非、知荣辱、遵法纪、守信用,自觉商业贿赂。严肃查处乱收费、、以医谋私、收受“红包”、开单提成和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行业纪律,弘扬高尚医德,树立行业新风正气。

  (四)很抓学习落实工作。根据文件精神,各医疗卫生单位对全体职工进行了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行了“三好一满意”视频学习。各单位按照要求及时总结上报了开展“三好一满意”培训活动的情况。我县医疗卫生单位人员参训率达95.6%,培训通过率达96.1%。

  目前互联网医疗面临信息不能共享、国家监管政策缺失、费用报销不能与医保接口、数据挖掘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尚处在摸索阶段。

  信息不能共享,标准不统一。“互联网+医疗”很难推进的原因之一,在于医疗的互联网都是一个个的“孤岛”,每个医院都是一座“孤岛”,甚至一个医院里面很多软件都不能共享。“信息孤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反映,因为不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互相之间都是竞争对手,他们是不会主动积极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的。公立的大型医疗机构如果不放开他们的核心系统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真的很难移动,互联网没有这样的数据,很难真正地改变整个流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当互联网医疗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系统接口,导致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国家监管政策缺失。从政策层面出发,移动医疗行业如何监管?出现医疗事故由谁来负责?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对于涉及医疗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果得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此外,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认可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治疗,以及给医院层面带来的益处,移动医疗发展得当的话,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甚至能帮助国家缩减医保支出、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因此,不仅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行业发展,大型医疗机构也可协助引导、推进这一产业。

  现有远程医疗政策妨碍医生投身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4年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一文件明确禁止医生自主进行远程医疗,将医生从事远程医疗的权限收归其所服务的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医生和患者越来越多地能够越过医疗机构实体进行直接联系。这种实质上的个人行动和名义上医生从属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将产生越来越深的矛盾。尽管已经有相当多的优秀医生开始主动地进入新兴的医疗服务市场。但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他们作为公立医院职工,通过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获取的收入并不被现有体制承认,甚至违背现行法律和行政规定。这极大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向这一领域流动的积极性,使得相当多的医生对新兴领域望而却步,妨碍了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的发展。

  医疗费用报销问题。中国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将近99%都已经被基本医疗覆盖到,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都习惯医保支付。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企业在设计医疗支付时,如何与医保对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医疗大数据如何挖掘仍待研究。传统的临床科研数据,分对照组和试验组,但是真实的医疗大数据搜集起来没有如此理想的状况,真实的病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怎么利用现有的数据来开展大数据服务于临床研究,是个问题。传统的医疗数据是以临床为中心的业务数据,现在结合互联网、健康物联网,以及气象环境、基因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多元化怎样进行规范化处理,还有如何挖掘出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也是难题。健康大数据要发挥作用,实际上需要做知识库的建设,但是现在的知识库都是基于现有的教科书、药品使用说明以及一些临床手册,都比较简单,今后要把医生的真实的看病经验也输入进来,才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挖掘。

  相关智能硬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功能可满足用户的问诊需求,但通过监测数据进行行为干预,进而预防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旦数据出现较大误差,给用户造成压力的同时,产品本身的推广也会受阻。此外,由于相关厂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产品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用户粘性难有较大提升。

  医药物流速度较慢。今天的中国药店跟便利店一样在全国多如牛毛,覆盖半径不足3公里。碰上急症就直接去医院了。而网购药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患者拿到药品的时间短于传统的取药时间。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的仓储、配送都有严格的规定,目前参与医药物流的企业数量不多,目前的物流速度还没办法满足用户的急需用药需求,特别是跨城市的物流配送速度。

  业内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尽管互联网医疗行业异常热闹,但业内普遍没有找到适合自家的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尚未有哪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盈利,产业相关数据也不乐观。很多公司通过交叉合作探索向患者收费模式,试水市场反应,比如从患者需求切入,如提供挂号、问诊等服务,将其转化为购药行为,但无论是通过挂号、问诊还是健康管理,患者需求的转化率都极低,究其原因是用户粘性不高,大部分购药行为能通过医疗机构、实体药店等渠道完成,因此没能实现购药行为的电商化。同时,由于各合作企业间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也不愿意提供十分详细的患者记录和数据分析,导致合作以失败告终居多。目前独立运行的医药电商也无一家盈利,因为网上销售的多为单价低、毛利不高的非处方药,这也决定了该行业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几无可能。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企业、医疗机构、用户等各方的努力,在整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认为国家应加速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标准和相关配套改革,企业也应抓住大好时机,学习同行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发展策略。

  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统筹和推动全国互联网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加快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构建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二是规范互联网医疗硬件和软件产品,加快实现设备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快出台互联网行业准入标准,规范行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

  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医保经办部门应该通过尽快引入医保医师制度助推医生自由执业,使得医生不必再依靠公立医疗机构身份获取医保资格,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到社区、民营医疗机构乃至线上机构,利用包括互联网医疗在内的新型医疗服务组织的竞争和分流能力,形成充分竞争、分工诊疗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加强行业监管。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行业监管:一是明确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监管;二是出台相关细则,明确对互联网医疗主体资格审查备案、知识产权保护、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的解决办法;三是加强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医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加生、工信、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协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有效对接;二是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壮大互联网医疗品牌;三是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切实将国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医药物流。要大力发展医药物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二是做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三是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五是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

  明确市场定位。移动医疗服务要找准利基市场。个人消费市场方面,一定是在细分用户群体上才会有发展空间。比如说孤寡老人、亚健康人群。可穿戴设备更要找准细分市场,医疗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做大而全的产品没有什么前景。

  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切入点。互联网的特征为海量、高频、低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低成本、可标准化复制。而医疗的特征为相对低频、个性化、属地化、支付方与决策者不对等、易受政策影响。所以,医疗的特征决定了其将是一种用户数相对少、ARPU值相对高的生意,很难出现全国性的龙头。医疗行业是产业链条过于复杂的慢行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可通过三个方面切入移动互联网:一是通过提供便捷的导诊分诊,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效率;二是构建透明的生态系统,降低体系内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在慢病领域提高用户黏性与数据的连续性。

  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医院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效率太低。而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两条线出发:一是在云端,在互联网上为患者提供服务,让其在院外享受更方便的服务;二是为医院服务,合理分配和应用医疗服务。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是催生互联网医疗商机的核心。企业应该重点把握数据的应用NG体育,并具有跨领域的思考能力,更多地将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与相应领域的专业经验相结合,是未来大数据应用的趋势。

  加强网站宣传。针对用户关注度不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可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进行网站宣传:一是SEO推广,二是利用各种方式发邮件或者信息给目标用户群体,三是两个或多个网站之间采用一些栏目互相推荐彼此网站的合作方式;四是利用专家营销,如请专家来坐诊或在医院网站里给专家增添博客等;五是利用、SOSO问答、地方性人气旺的论坛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或在新闻网站上发软文广告。同时,还应该经常举办线下活动,以此来弥补线上不足,如逢年过年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大型义诊、发传单或者专家做客讲课等活动,并邀请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远程诊断、近处治疗相结合。有实力的医药厂商完全可以整合社会化的医院资源、医生资源,用户可以远程咨询用药,线下由被整合的医院医生进行治疗指导,同时可以推进医生P2P、移动用纸O2P等新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患者全方位用药指导。

  建立集合式、集成式的产品采购平台。当医药品牌已经从单一的医药经营发展到多品类、多业态的经营后,需要建立强大的供应链系统,针对重点药品、明星药品可以进行重点招商,针对常规药品可以进行竞标优选,根据病症诊断治疗需要确定相关药品采购名录等。

  随着我国现代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医疗设备也在不断地完善。本文在对现代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同时,也对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和完善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更详细地对现代医学事业进行了解,通过系统的实现与应用,不断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节奏,提高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的能力。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而现阶段我国医疗设备作为医疗和科研的重要基础环节,对医院的发展和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医院设备作为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医疗设备重要作用和其管理高要求的前提下,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和研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希望对我国的医疗事业进步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在医院里的每一个科室都有医疗设备的存在,不仅涉及的种类多,而且型号、数量也十分庞大,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发展和完善,医疗设备的更新也不断加快,医院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有很多麻烦。如果我们在现代医疗设备的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记录方式进行对医疗设备的管理,不仅在工作量上非常大,同时对于各项数据的统计也有很大的不便。虽然现在很多医院都对医疗设备进行了计算机记录和管理,但是由于数据比较复杂,同时对于各个科室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还难以形成完整的设备管理系统。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进行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应用研究是一项十分有必要的工作。与传统的人工记录方法相比,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不仅能有效地将各项资源和数据进行整理,降低医院的管理成本,同时还能加快信息的传递,减少医疗设备在采购、入库、领用、流转、维修和作废等管理上的时间,对于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的过程中,整个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快捷、高校、安全的基本原则。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将医院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两个方面相结合。静态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医疗设备进行静态的将设备信息进行管理,而动态管理主要是针对设备的使用信息进行管理。基于管理方面的不同,我们在整个管理系统上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具体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如图1所示。此外,在医院的信息系统中要包含3个主要的部分,即信息录入、统计图表以及信息浏览和查询,其中信息录入是对设备本身一些基本情况的记录,如,设备维修信息、基本参数以及报废档案等;统计图表则是以统计图表的形式来对数据进行展示,如设备资产、维修统计以及设备数量统计等;信息浏览和查看就是对医疗设备最为基本的信息进行查看,如报废档案查看等。所以只有保证信息系统的全面性,才能使其实际应用水平。

  医院中医疗设备的安装和验收工作是在对医疗设备进行采购之后,对设备安全性和科学管理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是医疗设备的水平和医院能力检验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我们在第一个环节中一定要引起重视。通过医学工程师对设备的使用和信息进行了解后,确认没有问题,再将相关的技术信息和设备信息逐一录入到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同时在这项工作完成时,系统会自动将医疗设备进行一个编码和顺序的分配,在基本作用相近的医疗设备中自动对医疗设备进行分类管理,这样医院设备管理者就可以直观地对相关的医疗设备进行查阅和管理,对于今后医疗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方便。

  随着现代设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各种的新型医疗设备将不断地应用于越来越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大量的医疗设备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变得更加复杂。现在我们提倡在医疗设备的管理上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这种系统通过将以往的管理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对日常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和实际需求进行梳理与完善,并对其工作流程作进一步优化,更好地实现了现代医疗设备的动态管理。

  医疗设备的报废也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当一个机器设备在不断地使用过程中,必然会造成磨损或是使用寿命的缩短,在这种前提下医疗设备失去了原有的医疗价值,因此医院对这一类医疗设备的统一处理办法就是报废。根据相关的报废规定,医院在对医疗设备的报废过程中,必须对设备进行妥善地管理,避免造成浪费的现象。在进行医疗设备的报废之前,医学工程师都会对即将报废的设备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设备能否使用进行准确的判断,当分析后还有可用的价值,那么在经过维修后,该医疗设备就还能继续投入使用。如果在经过分析后该设备已经没有可利用的价值,那么就直接将该医疗设备经过科学处理后直接录入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废管理。

  众所周知,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医院各类信息数据等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因此设备信息在经过这一系统后会形成相应的统计报表,并且报表中的数据是具有一定精准性的,所以统计报表能够对医院各科室设备的应用水平、应用频率、设备不足等情况进行反应,进而为医院设备的采购和添置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进一步保证医院采购设备决策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

  通过本文对这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能看出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这项系统的应用,我国医疗事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使我国总体的医疗水平始终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在今后的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中,我们也要不断发现问题,将问题进行解决,更好的提升我国医疗水平的全面发展,不断带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和进步,并将发达国家先进医疗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最终的目标。

  [1]杭建金,吴向阳,张超群,等.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0NG体育,25(3):75-76,40.

  [2]李金金.浅谈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管理[J].国研网,2015(6):8-8.

  [3]曾明平,郭赤,周燕芳,等.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0):120-121.

  [4]杨晓鹏.浅谈信息系统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9):4601-4602.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于疾病诊治的具体项目选择是否必要和最优化以及正确与否。作为纯粹的医学命题,病患者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获得对称的信息地位;即使是医务人员本身,在当代医学多种专业分工的发展水平中,对于自身所从事专业以外的专科医疗诊治选择,同样地也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地位,则更遑论未经任何医学教育和训练的其他社会成员了。这是由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化特性所决定的客观现实,并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当前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之所以成为困扰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的矛盾,并不在于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信息不对称”本身,而是在于“信息不对称”的诊治项目选择成为市场交换要素单位的非理性自然设置。它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医学问题,而同时也是利益获取的手段,为以医学名义的自然属性利益意志所主观随意性地支配和控制。而当前我们意欲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企图,无异于意欲到达飘渺的海市蜃楼彼岸!

  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所面对的困局及其运行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与现状,根源于在我们的主观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客观生存、社会发展的客观市场准则、医疗卫生行业的高度专业化、高风险责任、资源高消耗特性的泛道德化“鸵鸟意志”下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非理性自然组织及运行形态所形成的主观随意性利益争夺与对抗。它涉及到整体社会组织系统中众多的、相互之间关系密切的社会分工主体,却在表面上及主观上体现为孤立的医患对立。这种市场的非理性自然组织及运行形态,具体表现为医患供需交换主体的非理性自然构成及与之相辅相成的交换要素单位的非理性自然设置。它造成了当前医疗卫生事业陷于困局的两大尖锐矛盾:作为必须消费的医疗服务过程中资源高消耗客观现实所形成的费用的客观奢侈性与普罗大众在静态局限时空区间内的孤立承受能力之间矛盾;在此基础上,当前无奈的体制性“合理”的超越或脱离医学原则的过度诊治选择与反市场运作的“‘药’价虚高”相结合形成医疗费用进一步不可预期的结构性畸形上涨,不但造成费用负担的雪上加霜,而且产生不容忽视的各种显性或隐性负面医学后果,更形成费用负担的畸形恶性循环。因此,要解决这两大矛盾,突破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所面对的困局,改变当前的市场运行中千夫所指的种种负面表现与现状,必须坚决地抛弃我们主观上的泛道德化“鸵鸟意识”形态,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利益驱动客观现实,与其徒劳地围追堵截,不若疏而导之,立足于坚实的客观现实基础,依据利益对等交换的要求,通过针对性地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理性的组织及运行形态建设,将其导向我们的社会目标方向。此鲧、禹治水之别也!

  医疗卫生服务因其高度专业化的高技术含量及高风险责任特性,且各种疾病的表现、诊断、对治疗反应的个体显著差异性,不可能像普通工业产品一样通过流水生产线作业以减低无形资源消耗的成本,决定了其无形及有形资源的高水平消耗,且难予预期。所以,从普通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这是一种奢侈消费,是大多数社会成员难以独立承受甚至是承受不了的。这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但是,这样一种奢侈消费,却是与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体的健康和生命紧密相连的不具主动意愿的无奈选择,成为一种必需的消费!奢侈的费用负担与被动、无奈承受的个体独立能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形成;而影响一生的生命周期中难于预期的奢侈费用负担却集中在不可预期的某一个或数个静态时空区间承受,则这一矛盾更显尖锐。这一尖锐的矛盾,并非是某一个社会成员个体或局部群体的孤立能力所能解决。所以,不可能沿用普通经济学概念的自然选择手段,而必须运用社会整体组织系统的统筹组织力量,与必要的公共利益资源相结合予以解决:通过社会整体组织系统的统筹组织建设,对医疗服务市场的交换主体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换关系进行理性构建,形成由医、患及统筹组织机构等组成的医疗服务供需交换主体系统,通过各个交换主体对各自可承受和必须完成的固定义务与责任的履行或得到豁免,以实现医患之间的对等利益交换;也能让国民以一生的宽裕时空和承受能力来履行对自身健康与生命的医学保障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或得到合理的部分甚至全部的豁免,以舒缓甚至能免除国民尤其是普罗大众对不可预期的、奢侈但却是必需的医疗服务需求在一个静态局限时空区间内所造成的沉重甚至是不能承受的经济压力。以我国当前的医疗费用总量水平,这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当前对具体的病患者个体尤其是普罗大众而言不堪重负的、而且已经是一个结构性畸形高企的医疗费用,其全国总体水平(港、澳、台地区除外),即使没有将公共资源的投入计算在内,若由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13亿人口分担,年人均的义务负担20__年为255元,20__年为482元,20__年──20__年年均结构性畸形递增17.8,以我国当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结合现有的以及将要增加的公共资源投入,以及在义务分担安排上的结构性技术调整,则对普罗大众的这种承受压力将进一步减轻[2]。所以,这种“奢侈”的必需消费费用与承受能力之间尖锐矛盾的解决,关键还在于整体的社会组织系统的组织统筹建设,对需求主体和交换关系进行理性的构建!当前我们所正在推进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商业性的医疗保险等,正是这种组织统筹努力的尝试。但是,由于这种尝试的类别和地域的人为条块划分,造成这种组织统筹努力的力量分散和区域限制;更主要的是因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组织及运行的供需交换主体构建的非理性自然形态所形成的医患之间的直接、完全交换模式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交换要素单位设置的非理性自然形态所导致的结构性畸形费用水平的不可预期,并要求患者首先必须具备完全的费用独立承受能力前提,形成当前这种尝试努力的效果与具有客观实现可能性的期望值之间仍存在一段相当沉重的距离,尤其是在危重症及疑难疾病的诊治费用负担上。简单地追加财政投入,永远也追不上这种缺失客观制约和约束的利益本性驱动下不可预期的结构性畸形上涨水平。

  除当前医疗费用统筹的类别和地域的人为条块划分,而形成全国统一的统筹组织机构和力量,以使参加统筹组织的国民,在履行了完全可以承受的相对固定水平统筹费用交纳与就诊费用支付义务或获得豁免后,拥有完全的国家地域范围(目前港、澳、台地区暂除外)与专业技术内容的医疗服务保障权利;在此基础上,进行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交换要素单位的理性设置。医疗服务市场交换主体的理性构建与交换要素单位的理性设置,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对此进行完整的结构性与技术性组织建设,才有可能实现我们对医疗卫生服务奢侈资源消耗的统筹组织努力初衷和目标。交换要素的理性设置,必须改变当前以患者被动性选择的、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医患“信息不对称”和符合医学原则与否不具可操作性清晰界定的诊治项目选择为交换要素单位的非理性自然设置,转而以需求交换主体具有选择主动性和清晰界定性的医患“信息对称”要素作为市场交换要素单位,如诊治人次、占用床位日等等。以此作为市场交换要素单位,由患者和统筹组织机构依据其所承担的义务分别以相对固定的水平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因为在一个以统筹支付占主导比例的支付模式下,每一个患者因疾病及其具体表现的不同而在具体诊治选择上产生的无形与有形资源消耗差异,并不需要在孤立的个体交换中体现。如此,在统筹组织框架下的市场交换主体和要素单位的理性构建与设置,将使国民从不堪承受的医疗服务费用重压下解脱出来;在一个相对合理、稳定(或原有)的费用总量前提下,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的从医疗服务行业整体到具体医疗机构的总体利益实现仍然维持于当前市场非理性自然组织及运行形态下的总量水平;所改变的,只是交换要素单位的理性设置后的结构性分布调整;交换要素单位的理性设置前提下的具体诊治项目选择由当前非理性自然设置前提下的利益获取手段转变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过程的成本,必然向医学原则轨道回归而有相当幅度的回落,整体的费用结构将真正体现医务人员的高度专业化与高风险责任技术劳动价值而趋于合理;交换要素单位的理性设置前提下,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主体的医疗机构及其组织成员的合理利益获取,将不再取决于疾病诊治的具体技术项目选择,疾病诊治的具体项目选择也将从目前的利益驱动干扰和侵蚀捆绑中解脱而实现以医学原则为准绳的回归,超越甚至脱离医学原则的过度诊治选择所引发的显性或隐性负面医学后果将得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也进一步降低医疗服务的供给成本;当前对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危害至深的“‘药’价虚高”问题,将不再成为病患者的重负,转而成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成本负担,医药购销交易主体双方现有的畸形价格利益同盟将因此而被打破,向正常的市场关系回归,这也将会对医药品质的保证及成本的降低起到鞭策与促进作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的生存和发展,因其有形资源低消耗的特性,将由当前的因依赖有形资源的消耗获利的市场交换要素非理性自然设置形态所导致的生存与发展劣势转化为成本优势,从而为中医药科学的生存与发展获得充分的经济动力基础。最为关键的是,在需求主体和交换要素单位的理性构建与设置市场组织及运行形态的相对合理和稳定的利益安排下,医患之间利益对等交换关系的实现,得以将其从因原有的因不能实现对等交换所引发的主观随意性利益争夺与对抗关系中解脱出来,共同专注于疾病诊治的医学问题,为重新构建所必须的信任与协作医患关系提供一个经济基础前提。因此,对医疗服务市场的交换要素以具有“医患信息对称”的要素单位进行理性设置,将疾病诊治的技术性项目选择从利益的干扰和侵蚀捆绑中解放,这是改变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组织和运行以及医学实践的畸形形态所必须进行的组织建设。这也是与国民医疗费用的统筹组织建设相辅相成和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在两个方面进行同步的组织建设,才有可能实现医患之间真正的利益对等交换,突破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困局!否则,仅仅试图对医务人员及其组织机构的客观利益驱动行为进行道德或行政手段的围追堵截,或是单纯的追加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将只能是一种水中捞月的结局!当然,在具体的诊治选择成为成本构成的交换要素单位理性设置的市场组织形态运行中,成本控制与医疗质量之间的主观和客观利益矛盾将伴随产生。但是,与诊治选择是否过度难以清晰、客观地可操作性界定截然不同的是,疾病的诊治选择是否符合及达到医学原则的标准具有清晰的标准依据,结合各种疾病诊治效果的预后与现实结果,将为对医务人员及其组织机构具体诊治行为的制约、约束与裁定提供相对清晰、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客观要求与标准依据。在当前有关医改的讨论与实践中,提出了一个“基本医疗”概念;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所谓的“重大疾病”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划分,除了以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与危害程度为标准外,更主要的标准,体现在对疾病诊治所需的费用水平上。这是当前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以有形资源的消耗作为主导换要素单位的非理性自然设置形态的产物,可以说是在一个畸形费用结构基础上所产生的畸形概念。疾病诊治的有形资源消耗与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与危害程度并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即使在具体的疾病对比中存在这样一种正比关系,以按医学原则要求诊治的有形资源消耗的比较,也并非是当前“以‘药’(有形资源消耗)养医”的市场非理性自然组织及运行形态下巨大的畸形费用差距;在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非理性自然组织及运行形态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单向垄断下,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与危害程度,只是利益驱动的过度诊治选择及其价格推升的藉口,从而造成了当前的“基本医疗”与“重大疾病”诊治之间的有形资源畸形消耗所形成的畸形费用差距。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与危害程度与医疗费用水平的关系,倒是与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及诊治过程中技术性的无形资源消耗成必然的正比关系,但在当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也是当前的市场非理性自然组织及运行形态所造成的无奈。因此,在一个理性的市场组织及运行形态前提下的“基本医疗”概念,应该是参加费用统筹的国民,履行了规定的义务或获得豁免后,无论疾病对健康和生命的影响与危害的轻重及诊治所需有形资源消耗的多寡,拥有疾病诊治所需的完全性的医学技术及基本水平的非技术的权利。在对医疗服务市场的供需交换主体及交换要素单位进行理性构建和设置的前提下,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也是公立和参与统筹系统组织的医疗机构在特定的利益权利安排和保障下所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相应的非技术超出基本水平的要求和层次;这是由病患者根据自身的需求与支付能力的额外自主选择。

  LiangXH等人设计的移动医疗服务中的一种紧急呼救模式,用于在紧急状况中提取患者的基本数据,并发送给附近的搜救人员[3]。LiuC等人提出使用苹果公司推出的IOS系统作为医疗数据传输的平台,添加移动医疗的相关软件,供患者和医生接收信息[4]。HalterenAV等人设计出几种有效的监控设备BAN,他们通过患者佩戴的BAN终端传感器收集患者的医疗数据,例如:体温、脉搏频率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患者的移动设备,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处理单元,并将其信息展现给专业人员查看[9]。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实践进展在实践中,移动医疗服务技术也处于技术研发的主要阶段,应用解决方案是目前热切关注的问题。欧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来开发移动医疗设备,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限网络技术,结合嵌入式解决方案,开发可以随身携带甚至直接穿戴的医疗监护系统[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发的热潮,如诺基亚、飞利浦、爱立信等公司正在对移动医疗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10]。爱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佩带传感器,以获取病人的健康数据,然后通过蓝牙技术将数据传输给医生,供医生进行诊断与实时的医疗监护。飞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护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医疗监护。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是目前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所处的主要阶段,而嵌入式是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要技术之一[10]。例如:嵌入医用传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轻松检测到各种生理参数。然而,由于移动应用涉及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复杂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导致产业链暂时还无法实现整体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交付,技术研发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10]。移动医疗服务信息传送方式研究在医疗信息传送方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技术:1)信息的静态传送方式,将患者的实时医疗信息定期发送到一个固定的远程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记录处理数据,并展示给医生查看。该模式中信息的传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变,由统一的主机接收并处理信息,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2)信息的动态传送方式,将紧急的医疗数据传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区域,由患者最近的医护站点处理该医疗请求,信息的传送范围与接收对象都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该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减少了医疗救助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3]。3)信息的动静结合传送方式,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在产生医疗实时信息时,信息首先被传送到内部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寻找回应。若寻不到回应或因信息内容需要,信息会被内部网络传送出去,发送到医疗信息处理中心,由特定单位进行接收处理,并提供医护服务[2]。

  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 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为偏远地区就医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流动医院,虽然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动医院的构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医成本依然较高[15]。移动医疗服务可以为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途径。远程医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移动医疗属于远程医疗的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将医疗信息传输给远程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前往医院即可获得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医疗成本。